唐代初期,国家统一,政治清明,中央政府牢牢掌控着全国的军事力量。此后,唐王朝远征东西两突厥,灭高昌、高句丽和百济,版图一时达到极盛。安史之乱爆发后,国力由盛转衰,藩镇割据,纷争不断,直至灭亡。
唐王朝不同时期的政治军事状况影响了军士甲胄的造型演变。初唐时期,军士的甲胄以实用为主。到了盛唐,甲胄更注重华丽美观。晚唐时期,则形成了兼顾了美观与实用的风格。
隋朝末年,各地民变四起,豪强纷纷起兵,而唐王朝就诞生在这种战乱之中。因此,初唐时期的甲胄是历经了实战淬炼的,主要特点就是以实用为主,朴实无华,简洁大方,没有过多的纹样和装饰造型,基本沿袭了隋代的制式。
比如初唐时期军士的兜鍪(móu)(秦汉以前称“胄”,即头盔,也称“首铠”)就与隋代基本相同,通常造型简洁,为贴合头部的半圆形造型,没有繁复的纹饰。
从这些初唐时期墓葬出土的武士俑中,能看到当时的甲胄造型相对简洁,没有过多的装饰和造型设计,凸显了当时以实用功能为主的风格。
相比于隋代,初唐甲胄的护项有了较大变化,在领口处外翻出两个圆钩,束甲绊(绢帛、皮带或丝绳制成, 用来系束甲衣使其更贴身,方便活动)套在圆钩上,向下束拉到胸下部,绕到背后系束。
盛唐时期,唐王朝的国力达到鼎盛,甲胄也达到了精工细作的顶峰,出现了造型华丽、制作精美、彰显雍容和自信气象的“绢甲”。
绢甲使用绢帛制成,华丽繁复,质地柔软,是国力昌盛的和平时期武将参加仪式庆典时的穿着。由于没有金属甲的局限性,这种铠甲精致美观,甲胄之上通常有华丽典雅的纹绣。
此时的金属甲胄雕花纹绘繁多,多以兽头为纹饰,甲身外部有各式颜色艳丽的花卉、动物图案。高级军官或将士的甲衣外还披做工考究的外袍,也按照品级绣有不同花纹。
从唐代最常见的陶质陪葬品天王俑身上,可以窥见当时的甲胄形制:头戴兜鍪,护耳上翻,身穿明光甲,披膊(肩部护甲)饰以龙首,腹部护甲有兽纹。与初唐相比,前胸护甲更具装饰性,腹部出现圆形护甲,整体装饰要素更多,呈现出华丽威严的气魄。
“安史之乱”之后,军阀割据,战乱四起,此时的军士甲胄也回归到了战场模式,在绢甲的形制上改进,使用金属甲片编结,形制重新变得简约,注重实用性,利于鏖战沙场。
山西省五台山南禅寺建于唐德宗李适建中三年(公元782年),大殿中的彩塑天王像就展现了晚唐时期甲胄的特点:兜鍪两耳出现了凤翅装饰,护肩之下重新开始装配披膊,胸前两块“明光板”被山文甲或细鳞甲等小甲片取代,腹部圆护甲片演变成兽首虎吞等形象,甲衣之外开始出现了名为“抱肚”的附件。